左侧列表页面 团体标准页面

欢迎访问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官网。

新闻中心

新疆哈密的增长潜力(07-01)

2010-07-01 10:20:07
   天山网讯(记者朱必义报道)“2005年新疆哈密地区制定‘十一五’规划,确立了23个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定量指标。我当时的感觉是:难度太大。”作为哈密地区“十一五”规划的草拟者之一,哈密地委副秘书长管白栎坦陈自己曾经的担忧。

    “这就像投篮球,你必须跳起来才能投进去。可要是没投进去怎么办?”

    截至2009年底,管白栎副秘书长提到的23项指标中的18项已经提前完成,余下的5项今年也能达到。2006~2009年,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地方财政年均增长30.2%,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6.56亿元……

    今年第一季度,哈密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15%。总体上依然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然而,凡事喜欢刨根究底的人还是想弄明白:哈密地处新疆通往内地的“东大门”,同时又是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陆路通道和桥头堡,相对其他地州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而且当地煤炭、铁矿石、铜镍矿石资源丰富,哈密瓜、哈密大枣久负盛名,这样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迈得快些有何顾虑?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到,哈密地区经济发展尽管优势明显,但制约因素也不少:哈密号称世界十大煤田之一,煤炭预测储量5708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12.5%,已探明资源量420.84亿吨,目前该地区亿吨级煤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已经编制完成。

    问题在于,哈密的煤炭储量是相当可观,可是在兰新铁路运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么多的煤炭如何运出疆?煤炭固然可以转化成电力,那么强大的输变电线路能否如期架通?

    哈密还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仅有16.8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远远低于全疆和全国水平。煤电、煤化工以及其他矿产开发都离不开水,水的“瓶颈”不打破,哈密的新型工业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制约。

    此外还有环境的压力。哈密地区荒漠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68.71%,生态环境异常脆弱。随着更多以煤电、煤化工为鲜明特征的高耗能企业落地,哈密地区节能减排形势将更加严峻。

    对于哈密地委、行署的领导来说,要实现全地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得脚踏实地,思谋长远,找准并破解制约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症结。这就好比盖一栋摩天大楼,规划图纸完成之后,就得从开挖基坑、埋设钢筋开始,耐心且细致地奠定支撑整栋大楼的坚实基础。

    一条乃至多条具备强大运力的铁路无疑是决定哈密地区优势资源转换成败的关键。幸运的是,新疆第一条钢铁动脉——兰新铁路就从哈密人的家门口穿过;遗憾的是,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兰新铁路有限的运力早就远远跟不上包括哈密地区在内的南北疆各地迅速增长的货运需求。

    令哈密人备受鼓舞的是,继2008年4月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之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哈密——罗(布泊)中铁路也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预计2013年建成,哈罗铁路明年夏天有望全线贯通。此外哈密至内蒙古额济纳(从那里继续往前延伸就可直抵北京)铁路、哈密至将军庙铁路前期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公路方面,哈密——罗布泊公路已建成投入使用。哈密——甘肃明水的公路正在做前期工作。这条被称作“西北便捷大通道”的交通大动脉一旦贯通,从新疆到北京的距离将比取道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还近1000多公里,而且伊吾、巴里坤两县也能从目前的交通死角一跃变成连接新疆和华北大地的“桥头堡”。

    我们从《哈密地区工业产业布局规划》里读到这样一段文字:2020年,南翼沙尔湖——青海格尔木——成都运煤专线建成投运,届时出疆铁路形成运力约4亿吨,远期5亿吨。

    2008年12月,哈密各族干部群众翘首盼望多年的民航机场也投入运行。从哈密飞往乌鲁木齐,空中只需一小时多一点。

    电网建设更是全面加速。2008年,东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2009年,750千伏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输变电工程竣工,与此同时哈密——甘肃安西750千伏双回输电线路也开工建设。从今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在实现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同时,还将加快±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远期还将规划建设哈密至山东沂蒙±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上述项目对哈密地区全力发展煤电以及风电、光电建设,无疑是一颗最大的“定心丸”。

    依托220千伏变电站,哈密地区三塘湖、淖毛湖、白山泉等主要矿区都实现了110千伏电网覆盖。

    水资源短缺也是哈密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可回避的矛盾。通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哈密地区两县一市已完成农业高效节水63.8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60%以上,节水作物涵盖棉花、大枣、哈密瓜、大棚蔬菜等。

    “每年农业上节约的3600多万立方水,相当于一个半石城子水库的库容量。”哈密地区水政水资源管理中心支部书记周立功还谈到,通过农业高效节水,哈密地区水资源分配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农业用水比例由2005年88%下降到81%。

    2010年,哈密地区进一步提出“十二五”期间退出10万亩中低产田,通过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如果能退出20万亩中低产田,按每亩700立方灌溉定额算,就相当于节水1.4亿立方米。”哈密地区有关负责人谈到。

    通过牧民搬迁,恢复草地生态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哈密地区牧业乡镇草场退化严重,传统畜牧业举步维艰,牧民种植的农作物由于有效积温不足,产量低得可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节水措施,牧区亩灌溉定额高达1000立方以上。

    这几年通过有计划的搬迁,大批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下山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天然草场压力也缓解了,山区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正在恢复。

    城市节水同样雷厉风行。目前哈密地区两县一市城镇居民用水定额管理覆盖面达到98%,新建住宅小区100%普及节水器具,地县(市)两级每年还投入300万元对旧住宅抽水马桶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2.86万套。此外全地区还安装了2400多套同层节水模块(以户为单位的中水回用系统,各家各户洗手、洗菜、洗澡的水用于冲马桶),涌现出69个节水型单位和两家节水型宾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用水由3.3立方减少到2立方。

    哈密地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立区”因此成为该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头戏。2005年以来,哈密地区以国道、省道绿化为生态建设突破口,包括地区四套班子在内的各级干部每年春秋两季挥镐上阵,顶着风沙、烈日在戈壁滩上挖树坑,修水渠,种下一行行榆树,播撒一片片绿色。迄今全地区已完成总长168.3公里公路绿化,同时启动的还有巴里坤南山坡万亩生态林、伊吾县城可视山头绿化、飞机场万亩生态林、铁路“千里绿色长廊”等重点林业生态治理工程。

    哈密地区林业局长刘曙光还谈到,2005年以来,该地区相继启动了牙吾龙、二堡等重点风沙源区的林业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通过不懈努力,昔日的流沙地带如今被连片的梭梭、沙拐枣所覆盖,全地区人工固沙林面积达到2.8万亩。

    论及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别忘了哈密地区还有30万亩红枣。每一棵红枣在给哈密农民带来致富希望的同时,不也实实在在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吗?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10-84250248
010-84250248
camac@camac.org.cn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28号英特公寓B座18B
邮编:100028
    Copyright © 2015 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 10200623